时间: 2025-05-02 05:1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9:34
战国:指历史上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即秦统一六国之前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分裂为多个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因此得名“战国”。
“战国”一词源于**古代历史,最初用于描述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专有名词。
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兴起。
提到“战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战争、智谋、英雄和悲剧。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体验,如《孟子》中的仁政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智慧等。
在学*和研究**历史时,我经常接触到“战国”这一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我可能会将“战国”作为一个背景,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展现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智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战国”这一概念的词汇,但类似的历史时期,如欧洲的中世纪,也有类似的政治分裂和战争频繁的特征。
“战国”这一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精神。
1.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