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7:38
词汇“殊致同归”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殊”、“致”、“同”、“归”四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殊致同归”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不同的方式或途径最终达到相同的目的或结果”。这里的“殊”意味着不同或特别,“致”可以理解为达到或实现,“同”表示相同,“归”则意味着归宿或结果。
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然而,如果我们将“殊致同归”理解为一种哲学或策略上的概念,它可能在讨论方法论、策略选择或问题解决时被提及。
由于“殊致同归”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没有详细的记录。它可能是由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的语境或讨论中。
在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现代社会,“殊致同归”这样的概念可能被用来强调不同个体或群体通过不同的路径达到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因为它强调了多样性和最终目标的一致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团队合作、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创新思维。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相同的目标,例如在家庭、工作或学习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殊致同归”来表达不同的人生路径最终都指向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从不同的方向走向同一个山顶,象征着“殊致同归”。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旋律多样但最终和谐统一的乐曲来代表这个概念。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可以通过解释和比喻来传达。
“殊致同归”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多样性中寻找共性,在差异中寻求统一。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夫神则阴阳不测,天则欲人迁善。均乎影响,殊致同归。
1.
【殊】
(形声。从攴(è),朱声。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头。隶变为“歹”。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殊,死也。 、 《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 《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2.
【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致,送诣也。 、 《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 、 《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 、 《诗·卫风·聘礼》-卿致馆。 、 《仪礼·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 、 《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 《史记·李将军列传》-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敬亭于幕府。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
【组词】
致聘
招引;招致。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 、 《三国演义》-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 清·袁枚《祭妹文》-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 《明史》-致此疾困。
【组词】
导致、 致病;致残;致人、 致士、 致聘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