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1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15:30
人生: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包括其经历、成长、变化和所面临的种种**和挑战。
“人生”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人”和“生”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论语》中已有使用,其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丰富和深化。
在**文化中,“人生”常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相联系,强调人生的道德修养、自然和谐以及生死轮回的观念。
“人生”这个词常常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过去的回忆。它既可以带来希望和激励,也可能引发焦虑和迷茫。
个人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可能会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年轻时可能更关注人生的可能性,而中年时可能更关注人生的责任和成就。
在诗歌中,“人生”可以被用来表达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如: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英语中,“life”对应“人生”,但其使用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
“人生”是一个深具哲学意味的词汇,它不仅指代个体的生命过程,还涉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人生”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哲学思考。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