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6: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6:56
“斩头去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砍掉物体的头部和尾部。基本含义是指去掉事物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通常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大幅度的删减或简化,使其变得不完整或不连贯。
在文学中,“斩头去尾”常用于描述对文本的删减,比如编辑在出版前对文章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故事或**的简化叙述,只保留关键部分。在专业领域,如新闻编辑或法律文件整理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描述对材料的精简处理。
同义词“删繁就简”强调的是简化复杂的内容,而“去粗取精”则侧重于保留精华部分。反义词“添枝加叶”和“画蛇添足”则分别指增加不必要的内容和过度修饰。
“斩头去尾”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对物体进行物理上的切割。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成语逐渐被引申为对信息或内容的删减,成为描述编辑或简化过程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斩头去尾”常与编辑、写作和新闻行业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信息处理和内容精简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增加,反映了人们对有效信息获取的需求。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内容的缺失或不完整。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编辑桌上的红笔,或是被删减的文本片段。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编辑论文时使用过“斩头去尾”的策略,以确保文章的精炼和重点突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斩去冗长的头尾,留下诗心的精华,字字珠玑,句句生辉。”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被剪辑的影片片段,或是被红笔划掉的文字。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剪刀剪纸的声音,或是键盘上快速删除的声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 to the chase”,意思是直接进入重点,但这个表达更侧重于快速进入主题,而不是删减内容。
“斩头去尾”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如何有效地处理和传达信息。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它,以及如何在写作和编辑中实践这一原则。
由于我军执行了上述方针,华北敌人即被我军斩头去尾,一截一截地被各个歼灭。
1.
【斩】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斩,截也。 、 《尔雅·释诂》-斩,杀也。 、 《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 、 《释名·释丧制》-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 、 《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掌斩杀贼谍而膊之。 、 《墨子·备城门》-不从令者斩。 、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 、 、 、 《世说新语·自新》-杀虎斩蛟。
【组词】
斩使、 斩棺戮尸、 斩立决、 斩馘、 问斩、 斩首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4. 【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