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3: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3:37
“丧国”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权的灭亡或崩溃。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在政治、军事或经济上的严重失败,导致其无法继续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存在。
在文学作品中,“丧国”可能被用来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或一个文明的衰落。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崩溃。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丧国”可能被用来具体分析一个国家的灭亡原因和过程。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方面不同,如“亡国”更侧重于国家的消失,“覆灭”则可能包含更多的暴力和灾难性,而“崩溃”则可能更多指的是内部结构的瓦解。
“丧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丧”字意为失去,“国”字意为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使用上更加专业化,主要出现在历史和政治相关的讨论中。
在**文化中,“丧国”常常与民族的屈辱和历史的教训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讨论近代历史时,这个词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警示意义。
“丧国”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哀,它让我联想到历史的悲剧和人类的苦难。这个词在表达时往往需要谨慎,因为它涉及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丧国”这个词,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纪录片时,这个词经常出现,让我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丧国”:
在那风起云涌的年代,
丧国的阴影悄然降临,
曾经的辉煌化为尘埃,
只留下历史的回声在耳边轻吟。
“丧国”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破败的城墙、荒凉的战场和哀伤的音乐,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个词的深刻印象。
在英语中,“丧国”可以对应为“fall of a nation”或“collapse of a stat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意义相似。
通过对“丧国”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历史和政治讨论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提醒我们反思和学过去的教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论述的深度和说服力。
1.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