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3:44
“呵壁问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面对墙壁叹息,向天发问。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极度苦闷、无奈,以至于无处诉说,只能向天发问。
在文学作品中,“呵壁问天”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遭遇极大困境或不公时的内心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人生困境或社会不公时,可能会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物心理或社会现象。
同义词:
反义词:
“呵壁问天”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苦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能看到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往往被描绘为在政治或社会困境中苦闷无奈的形象。因此,“呵壁问天”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现实。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切的同情和无奈。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挣扎,却无处寻求帮助和解答的人们。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我在表达类似情感时的语言选择。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使用这个成语,但在阅读某些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剧时,我常常能感受到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深刻情感。它让我更加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呵壁问天声,
星辰无语,月影孤清。
心事重重,何处诉衷情?
唯有风声,伴我长叹息。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着古老的墙壁,抬头望天,眼中充满无奈和苦闷。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古琴曲《梅花三弄》,来增强这种情感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ry to the heavens”或“lament to the sky”,都表达了类似的苦闷和无奈。
通过对“呵壁问天”这个成语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这类成语的使用,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战国时期,屈原离开郢都,乘一叶孤舟沿江而下,踏上归家的路途,他多么希望能够与楚王共议国事,推行法治。他来到荒滩野地之间,弃舟登岸,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面壁呵斥,大声质问苍天为什么会怀才不遇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唐·李贺《公无出门》诗
1.
【呵】
表示感叹或惊讶的语气。
【引证】
周立波《暴风骤雨》-安家立业了,日子过好了,可是不能忘本呵。
2.
【壁】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壁,垣也。 、 《风俗通》-壁亦土也。 、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 《汉书·司马相如传》-家徒四壁立。 、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组词】
壁有耳、 壁中书、 壁观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