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4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42:20
“呵手”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用嘴向手吹气,以取暖或缓解手部寒冷的动作。这个动作通过呼出的热气来提供短暂的温暖。
在文学作品中,“呵手”常常被用来描绘寒冷的场景,增强氛围的冷冽感,同时也可能用来表达人物的孤独或无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直接用来指示具体的动作,或者作为一种比喻,形容某人因为紧张或害怕而手心出汗。
同义词:搓手、吹手 反义词:暖手(如使用暖手宝)
“呵手”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呵”(呼气)和“手”(手部)组成,描述的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就已经出现,用以描述人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自然反应。
在**文化中,冬季的寒冷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因此“呵手”这个动作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它不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也常常被赋予情感色彩,如孤独、寒冷等。
“呵手”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关怀。它让我联想到在寒冷中寻找温暖的人,或是家人之间的相互关怀。
在冬天,我常常会呵手取暖,尤其是在没有暖气的地方。这个简单的动作让我感到一种即时的舒适和温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呵手”:
寒风中,我呵手取暖, 心中却燃起一团火。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雪地中呵手的情景,背景是飘落的雪花。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呼出的气在冷空气中形成的小水珠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lowing on one's hands”,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传达的意图相似,都是为了取暖。
“呵手”这个词汇虽然简单,但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时的共同体验。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增强我的表达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
1.
【呵】
表示感叹或惊讶的语气。
【引证】
周立波《暴风骤雨》-安家立业了,日子过好了,可是不能忘本呵。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