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5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51:21
反目成仇 的字面意思是指原本关系亲密的人或团体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得敌对,彼此之间产生了仇恨。这个词汇强调了关系的转变,从友好到敌对,通常伴随着深刻的情感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文学作品中,反目成仇 常用来描述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家族内部的争斗、朋友间的背叛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冲突升级为严重争执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分析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
同义词中,“翻脸无情”强调了突然性和无情,而“结怨”和“成仇”则更侧重于结果。反义词则表达了关系的修复和和谐。
反目成仇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反目”和“成仇”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反目”指的是眼睛不看对方,引申为关系破裂;“成仇”则是形成仇恨的意思。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原始的含义和用法。
在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因此反目成仇** 这种情况往往被视为不幸和悲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于描述因利益冲突、观念差异等原因导致的人际关系恶化。
反目成仇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让人联想到人际关系的脆弱和复杂。它可能引发对信任、背叛和复仇等主题的深思。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有朋友间因为误解或竞争而反目成仇的经历,这种经历往往让人感到痛苦和失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昔日同舟共济友,今朝反目成仇雠。”
反目成仇 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面部表情、尖锐的争吵声或是冷战的沉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against each other”或“become enemi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反目成仇 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
这事使他们兄弟~。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