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0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05:51
清源山:清源山是一个地名,通常指的是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座著名山脉。这座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而闻名。清源山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道教和的重要圣地。
在文学中,清源山可能被描绘为一处静谧的避世之地,象征着清净和超脱。在口语中,提到清源山可能会引起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的讨论。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旅游学,清源山可能被详细研究其地质结构、生态系统和旅游资源。
同义词:碧山、灵山(都指风景秀丽、具有文化意义的山) 反义词:荒山、秃山(指缺乏植被、自然景观贫瘠的山)
清源山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其清澈的泉水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清源山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其名称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丰富和深化。
在文化中,山往往象征着稳定和长寿。清源山作为道教和的圣地,承载着深厚的**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提到清源山,我联想到的是宁静、和谐与自然之美。这种联想可能激发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曾有幸游览清源山,那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然环境,并激发了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清源山:
清源山上云雾开,
古寺钟声远传来。
静听风语诉古今,
心随山水共悠哉。
想象清源山的画面,可能是绿树环绕,泉水潺潺,鸟鸣山幽。听觉上,可能是古寺的钟声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地名可能也有类似的自然和文化意义,如日本的富士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也是文化和**的圣地。
清源山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源】
(形声。从水,原声。“原”有表义作用,指水源。本义:水源,源泉。字本作“原”)。
同本义。
【引证】
《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 、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 、 《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组词】
源委、 源理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