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8:58
“且听下回分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暂且听下一次的分解”,通常用于故事、评书、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表示故事或情节的暂时中断,暗示读者或听众继续关注后续的发展。
“且听下回分解”源自**古代的说书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成为一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在*传统文化中,说书是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且听下回分解”成为说书人常用的结束语,这种惯延续至今,影响了现代文学和媒体的表现手法。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悬念和期待的感觉,激发读者或听众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继续关注后续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此语来结束一个话题,特别是在朋友聚会时,当某个话题讨论得正热烈,但时间已晚,我会说:“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思绪万千,关于这夜的秘密,且听下回分解。”
想象一个说书人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持扇子,缓缓说出“且听下回分解”,这个场景给人一种古典和神秘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be continued...”,在不同文化中,这种表达都起到了制造悬念和吸引注意的作用。
“且听下回分解”是一个充满文化特色的词汇,它不仅在文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增添了趣味和悬念。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对于深入理解**文化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毕竟史进与三个头领怎地脱身,且听下回分解。
昨天又同兼士合写了一封信给孟余他们,可做的事已做,~。
1.
【且】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引证】
《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2.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3.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4.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回,转也。 、 《诗·大雅·云汉》-昭回于天。 、 《荀子·儒效》-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 、 《淮南子·本经》-诡文回波。 、 《汉书·叙传》-畔回穴其若兹兮。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回车。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 、 唐·杜枚《阿房宫赋》-廊腰缦回。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
【组词】
回湍、 回倒、 回纡、 回极
5.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
6.
【解】
兽名。
【引证】
《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角解豸终。
【组词】
解豸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引证】
《韩非子》-事私门而完解舍。
【组词】
解舍
1. 【下回】 解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