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06: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06:06
“侍史”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负责记录和处理文书的官员,通常是较低级别的文职人员。他们主要服务于高级官员或贵族,负责记录会议内容、传达命令、整理文件等工作。
在文学作品中,“侍史”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官场的细节,增强历史真实感。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古代文化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献学,这个词可能用于学术研究。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职责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方式,而反义词则强调了文职与武职的对立。
“侍史”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侍”指侍奉,“史”指记录历史的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了其原始的职责描述。
在古代**,侍史是官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政策的传达和历史的记录。在文化上,侍史的形象常被赋予忠诚、细致和严谨的特质。
提到“侍史”,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官场的严谨和秩序,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文职人员。这种联想带有一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曾研究过古代文献,其中侍史的记录对我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场的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侍史”:
金殿深锁梦,侍史笔下风。
一字千金重,千秋史册中。
想象一位侍史在昏暗的烛光下,认真地记录着会议的内容,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种场景带来一种历史深处的静谧和专注。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职位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如罗马的“scriba”或英国的“clerk”,它们在职责和地位上与“侍史”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侍史”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也增强了我对语言细节的敏感性。在未来的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词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提升我的语言运用能力。
1.
【侍】
(形声。从人,寺声。本义:在尊长旁边陪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侍,承也。 、 《孝经》。郑注:“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曾子侍。 、 《后汉书·邳彤传》。注:“有左右曹,入侍天子。故曰侍中。”-侍中。 、 《后汉书·朱穆传》。注:“秦官也。”-中常侍。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使侍人僚租告公。 、 《汉书·文帝纪》-遂即天子位,群臣以次侍。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
2.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