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5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50:25
词汇“彝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于古代文献,特别是在描述古代礼仪、教诲或传统规范的语境中。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彝训”字面意思是指古代的礼仪规范或教诲。其中,“彝”指的是古代的礼器,也泛指常规、法则;“训”则是教导、教诲的意思。因此,“彝训”可以理解为古代的礼仪教诲或传统规范。
在文学作品中,“彝训”可能用来描述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或道德规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古文色彩和专业性。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或古代文献研究中,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来讨论古代的礼仪制度。
“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指古代的青铜礼器,后来引申为常规、法则。“训”字则一直有教导、教诲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彝训”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彝训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到“彝训”,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严肃和秩序感。它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
由于“彝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献或参与相关学术讨论时,可能会遇到并理解其含义。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文化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彝训”来表达古代礼仪的庄严和深远:
古风悠扬,彝训昭昭,
礼仪之邦,秩序井然。
青铜之光,映照千年,
文明之根,深植心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青铜礼器的形象,以及古代宫廷中的礼仪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古琴或古筝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古朴、庄重的氛围。
由于“彝训”具有很强的**古代文化特色,很难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词汇。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古代的礼仪或传统规范,但具体的内涵和用法会有所不同。
“彝训”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也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彝训”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于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彝】
(形声。从糸(mì),攻(gǒng)持米,彑(jì)声。为双手捧丝、米奉献神灵。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官司彝器。
【组词】
彝俎、 彝鼎、 彝斝、 彝簋
2.
【训】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训,说教也。 、 《书·顾命》-大训。 、 《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典。 、 《国语·晋语》。注:“教也。”-是为明训。 、 《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训俭示康。
【组词】
训蒙、 训蒙教授、 训人、 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