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5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57:22
词汇“时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时君”进行分析:
“时君”字面意思是指当时的君主或统治者。在古代文献中,它通常用来指代某个特定时期的君王,强调其统治的时间性和权威性。
“时君”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君主”、“**”等词汇。
在古代**,君主的权威和德行被视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因此,“时君”一词在文化和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主的期待和评价。
对于现代人来说,“时君”可能唤起对古代历史的回忆,带来一种庄重、古典的情感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很少直接使用,除非在讨论历史或古典文学时。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时君”来增添古典韵味:
古道西风瘦马,
时君策马扬鞭。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像或古乐,可以更好地理解“时君”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宫廷画中的君主形象,或古琴曲中的宫廷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历史中的“King”或“Emperor”,也有类似的指代统治者的词汇,但“时君”更具有**古代文化的特色。
“时君”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在学*和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时,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词汇。通过对“时君”的学,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汉语的韵味和历史文化内涵。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君】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引证】
《说文》-君,尊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 《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 、 《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 、 《书·吕刑》-君帝清问下民。 、 《诗·大雅·皇矣》-克长克君。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余君。 、 《三国志·诸葛亮传》-思得明君。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忧其君。 、 清·周容《芋老人传》-身名君宠。
【组词】
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 君伐、 君位、 君长、 君体、 君德、 君侯、 君公、 君父、 君子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