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3:27
“不厌糟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嫌弃粗糙的食物。基本含义是指不挑剔食物的粗劣,引申为不嫌弃简陋的生活条件,形容人节俭朴素,不追求奢华。
在文学作品中,“不厌糟糠”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评价:“黛玉虽不厌糟糠,然亦不喜奢华。”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节俭和消费观念。
“不厌糟糠”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厌糟糠,不食肉糜。”原指不嫌弃粗糙的食物,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不追求奢华,生活简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被视为美德,“不厌糟糠”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赞扬那些不追求物质享受,注重精神生活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朴素、节俭的正面情感联想,让人想到那些在物质匮乏时依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教师,他生活简朴,不厌糟糠,却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歌,不厌糟糠,心怀天下,朴素无华。”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坐在简陋的屋子里,面前是一碗简单的饭菜,但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简朴生活的美好。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live simply”或“content with little”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节俭和满足于简单生活的理念。
“不厌糟糠”这个成语不仅是对节俭生活的一种赞美,也是对精神富足的一种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珍惜资源,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不是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至于西洋,则其贫者之~,无立锥之地,与中国差相若,而连阡陌,弃粱肉,固未足以尽其富也。(严复《原强》)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厌】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 同: 餍
【引证】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厌。 、 宋·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 宋·苏轼《教战守》-求之者无厌。
【组词】
厌极、 厌饫、 厌塞、 厌伪、 厌恋、 厌副、 厌足
3.
【糟】
(形声。从米,曹声。从米,与制酒有关。本义:古指未漉清的带滓的酒。后指酒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糟,酒滓也。 、 《周礼·酒正》。注:“糟,醫酏之不醫者,醫者曰清。”-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醫酏糟。 、 《礼记·内则》。注:“糟,醇也。”-稻醴清糟。 、 《墨子·公输》-邻有糠糟。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何不餔其糟。
【组词】
糟鼻子、 糟油、 糟魄、 糟坛、 糟头
4.
【糠】
(形声。从米,康声。本义:从稻、麦等谷皮上脱下的皮、壳)。
本作“穅”,“康”。谷的外壳。
【引证】
《墨子·公输》-邻有糠槽而欲窃之。
1. 【不厌】 糟头
2.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