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6:34
媒妁之言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媒人的话”,其中“媒妁”指的是媒人,即在古代婚姻中介绍男女双方并促成婚姻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婚姻是由媒人介绍而成的,强调了传统社会中婚姻的安排往往不是基于个人意愿,而是由第三方介入和安排的。
在文学作品中,媒妁之言 常用来描绘传统社会的婚姻*俗,反映出婚姻的非自主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暗示婚姻缺乏真爱基础。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历史学,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和讨论传统婚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媒妁之言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婚姻俗,当时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描述传统婚姻或对比现代婚姻时仍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媒妁之言代表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控制,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婚姻的看法和价值观。这种婚姻安排方式在现代社会逐渐被自由恋爱所取代,但在某些保守的社区或家庭中仍可见其影响。
媒妁之言 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传统束缚和现代自由的对比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它可能唤起对过去的不满或对传统的怀旧情感。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有人经历过或听说过基于媒妁之言的婚姻,可能会对这个词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媒妁之言,红线牵, 古风犹存,情难全。 自由心,何处寻, 爱如风,无拘无束。
结合古代媒人的形象,可以想象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中年妇女,手持红线,穿梭于村庄之间,促成一桩桩婚姻。这种形象可能与传统的**音乐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印度,也有类似的婚姻安排方式,称为“arranged marriage”,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方式也在逐渐变化,但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媒妁之言 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传统婚姻的特点,也引发了对现代婚姻自由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
凭~而结婚的现象至今还有。
1.
【媒】
(形声。从女,某声。本义:婚姻介绍人,媒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媒,谋也。谋合二姓。 、 《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县令遣媒来。
【组词】
媒人婆迷了路儿,没的说了、 媒人婆拾马粪,越发越晒、 媒红、 媒钱、 媒伯、 媒姥
2.
【妁】
媒人。
【引证】
《集韵》-妁,媒也。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