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3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39:48
“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未能摆脱俗气,只是这样罢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想要追求高雅或不同寻常的事物,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影响,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或自嘲,表达一种无奈或自知之明。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想法虽然有新意,但最终还是落入了俗套。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因为它更多地与个人品味和行为有关,而不是专业技能。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的出处不详,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俗”与“雅”的区分和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俗”与“雅”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这个成语的使用也因此而有所演变。
在**传统文化中,“雅”与“俗”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分。雅文化通常指高雅、有教养的文化,而俗文化则指大众化、通俗的文化。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追求高雅文化的渴望,以及对于无法完全摆脱俗文化的无奈。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无奈和自嘲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努力追求不同,但最终还是被现实所限的人们。它也可能让人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是否也未能免俗。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虽然有创新想法,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框架的人或事物。例如,在评价一部电影时,如果它虽然有新颖的元素,但整体还是落入了俗套,我可能会说它“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笔下生花梦,心中有雅情。
奈何尘世扰,未能免俗名。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下方的繁华世界,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感慨。在音乐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段旋律,既有高雅的旋律,又有世俗的节奏,表达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stuck in the rut”(陷入常规)或“unable to break free from the mold”(无法打破常规)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追求高雅文化的渴望,以及对于无法完全摆脱俗文化的无奈。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和突破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想法。
1.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引证】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 、 《论语·子罕》-未由也已。 、 《论语·宪问》-未之难矣。 、 《公羊传·隐公六年》-吾与郑人未有成也。 、 《吕氏春秋·开春》-吾未有言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未百步则返。 、
【组词】
未际、 未的、 未从、 未傅、 未遑、 未遇、 未宾、 未集、 未臻、 未极、 未意之志、 未第、 未萌
2.
【能】
(象形。金文作字形象熊形。本义:熊)。
传说中的一种像熊的兽。
【引证】
《说文》-能,熊属。足似鹿。 、 《左传·昭公七年》。贾注:“兽也。”-梦黄能入于寝门。 、 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
3.
【免】
物之新生、稚弱者。
【引证】
《大戴礼记》-推远稚免之幼志,崇积文武之宠德。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
5.
【聊】
(形声。从耳,卯(mǎo)声。本义:耳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聊,耳鸣也。 、 刘向《九叹》-横舟航而济湘兮,耳聊啾而戃慌。
【组词】
聊啾
6.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7. 【尔】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同本义。
8.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