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2:10
“本固邦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根本稳固,国家安宁”。其中,“本”指的是根本、基础,“固”表示稳固、牢固,“邦”指国家,“宁”表示安宁、平静。整个成语强调的是国家的根基稳固,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在文学作品中,“本固邦宁”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概念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传达,如“国家根基稳固”或“社会安定”。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国泰民安”更侧重于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宁,“安居乐业”则更侧重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描述的是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情景。
“本固邦宁”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它反映了古人对于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本固邦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国家的根本在于民心的安定和法律的公正。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评价一个时代的政治稳定性和社会和谐程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定、安宁的感觉,联想到的是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国家景象。它激发的是对和平与秩序的向往和追求。
在讨论国家政策或社会问题时,我可能会使用“本固邦宁”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期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本固邦宁,花开满园,民心所向。”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宁静的乡村景象,和谐的城市生活。听觉上,可能是清晨的鸟鸣,或是夜晚的宁静。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国家的根基稳固”或“社会的和谐”,但具体成语可能不同。
“本固邦宁”这个成语不仅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全球社会追求的目标。它提醒我们,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自古道,立国基,民为邦本;衣食足,知荣辱,~。
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2.
【固】
(形声。从囗(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固,四塞也。 、 《诗·小雅·天保》。传:“固,坚也。”-亦孔之固。 、 《左传·成公十六年》-脩陈固列。 、 《楚辞·招魂》-弱颜固植。 、 《吕氏春秋·达郁》-筋骨欲其固也。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 《荀子·王霸》-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 、 《韩非子·难势》-良马固车。
【组词】
固项、 固阴、 固植
3.
【邦】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邦,国也。 、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 、 《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以佐王治邦国。 、 《易·益》-利用为依迁邦。 、 《书·尧典》-协和万邦。 、 《诗·小雅·节南山》-以畜万邦。 、 《国语·周语》-后非众罔与守邦。
4.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