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4:54
“甘之若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甘愿像平常一样”,其中“甘”表示愿意、乐意,“若”是像的意思,“素”指平常、普通。整个成语形容人心态平和,对现状感到满足,不追求过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享受。
在文学作品中,“甘之若素”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或生活态度,如描述一个隐士或智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或对现状的满足。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讨论中,它可能被用来探讨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甘之若素”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知足常乐”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满足现状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甘之若素”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相通之处,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对外在物质的适度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田园诗般的生活,或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隐逸生活。
在现代生活中,面对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环境,“甘之若素”可以作为一种生活哲学,提醒人们珍惜现有,不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甘之若素心自安,淡泊名利梦自闲。”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田园风光的画作,听觉上,可能是悠扬的古琴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contentment”或“simple living”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甘之若素”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不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满足与平和的情感。
少奶奶却从来没过半句怨言,甘之若素。
1.
【甘】
(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甘,美也。 、 《书·洪范》-稼穑作甘。 、 《周礼·疡医》-以甘养肉。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甘胜碱。 、 《韩非子·存韩》-秦王饮食不甘。 、 清·周容《芋老人传》-何向者视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组词】
甘肥、 甘味、 甘膳、 甘馨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素】
(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mì)。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素,白致缯也。 、 《礼记·杂记》-纯以素。 、 《礼记·檀弓》-素服哭于库门之外。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组词】
素幭、 素服缟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