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04:0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04:06:39
词汇“弱人”的深入学*和分析:
“弱人”字面意思指的是身体或精神上较为脆弱、不强健的人。基本含义可以包括体力上的弱小、心理上的脆弱或者在社会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弱人”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体力上的弱小,扩展到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脆弱。
在**传统文化中,“弱人”往往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同情”相联系。社会背景中,随着人权意识的提升,对弱人的关注和保护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弱人”一词可能引发同情、保护的情感反应,也可能让人联想到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形象。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带有负面情绪,如轻视或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帮助的弱人,如老年人、残疾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同情弱人的处境。
在诗歌中,“弱人”可以被用来象征社会的脆弱面,如:
在风雨中摇曳的弱人,
是社会最柔软的角落。
他们的泪水,
映照出人性的光辉。
视觉上,“弱人”可能让人联想到瘦弱、无助的形象。听觉上,可能与柔和、哀伤的音乐相联系。
在英语中,“weak person”或“vulnerable individual”可以对应“弱人”。不同文化对弱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存在对弱者的关怀和保护。
“弱人”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弱人”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同情、关怀和支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