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4:53
词汇“玉簪棒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方言性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玉簪”和“棒儿”两个部分来理解。
结合起来,“玉簪棒儿”可能指的是一种形状像棒子的玉簪,或者是一种用于固定发髻的玉制工具。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学中,可能会在一些描述宫廷生活或贵族服饰的文本中出现。
“玉簪棒儿”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饰的名称和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在现代汉语中,类似的词汇已经不太常用。
在**传统文化中,玉簪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饰品。在古代,玉簪棒儿可能是贵族或宫廷女子的常用发饰。
提到“玉簪棒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优雅和精致,以及与宫廷文化相关的华丽和尊贵。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玉簪棒儿”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用于描绘古代场景或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女子头戴玉簪棒儿的形象,音乐方面可能联想到古筝或琵琶的旋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玉制发饰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出现,只是名称和形式各异。
“玉簪棒儿”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1.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
2.
【簪】
(形声。从竹,賛(zǎn)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同本义。
【引证】
《韩非子》-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 、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词】
簪冕、 簪绂、 簪裾、 簪缨缙绅
插戴在头上。
【引证】
《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乃簪一花。
【组词】
簪朵、 簪挂、 簪星曳月、 簪冠、 簪花、 簪菊
3.
【棒】
(形声。从木,奉声。本义:棍,杖)。
同本义。
【引证】
《魏书·尔朱荣传》-人马逼战,刀不如棒。
【组词】
棒糖;棍棒;棒打鸳鸯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