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2:28
“干城”一词源自《诗经·小雅·干城》:“干城之固,在德不在险。”原意是指城墙的坚固,比喻国家的屏障或军队的坚强防御。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比喻忠诚可靠、能够保护国家或团体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干城”常用来形容那些忠诚勇敢、能够守护家园的英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军事、政治或历史讨论中,它仍然是一个有力的比喻。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学或国际关系学,它可能被用来描述国家的防御体系或军事领导人的角色。
同义词中,“屏障”和“堡垒”更侧重于物理防御,而“守护”和“卫士”则更多地强调人的忠诚和保护作用。反义词则强调了“干城”所不具备的脆弱性或缺陷。
“干城”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后来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也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从具体的城墙防御扩展到了抽象的忠诚和保护。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干城”这个词在描述那些为国家或团体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时,具有很高的赞誉价值。
“干城”这个词给人一种坚定和可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保护他人的英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干城”来形容那些在团队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稳定局势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你是我的干城,在风雨中守护我前行。”
视觉上,“干城”可能让人联想到坚固的城墙或堡垒。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到战鼓声或号角声,象征着战斗和保护。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lwark”或“fortress”,它们也有保护和坚固的含义,但“干城”更强调忠诚和保护作用。
“干城”这个词不仅是一个比喻,也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强调了忠诚、保护和坚定不移的品质,这些都是在任何时代都值得赞扬的美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干城”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并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