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4:42
干城之将 这个词汇源自《诗经·小雅·六月》中的“干城之将,邦之桢干”,字面意思是保卫城池的将领,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才,特指那些能够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的杰出将领。
在文学作品中,“干城之将”常用来赞颂那些英勇善战、忠诚保卫国家的将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讨论或军事相关的专业领域中,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国士、栋梁、卫士 反义词:叛徒、懦夫、逃兵
“干城之将”源自《诗经》,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典型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意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干城之将”代表了忠诚、勇敢和智慧,是社会对英雄人物的高度赞誉。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表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
这个词汇给人以庄严、崇高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英雄形象,激发人们对忠诚和勇气的敬仰。
在历史课上,老师经常用“干城之将”来形容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英名的将领,这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时,我可以这样写:“干城之将,铁马金戈,一剑定江山,万古流芳。”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将军身披战甲,手持长剑,站在城墙上,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背景音乐可以是激昂的古筝曲,增强这种英勇和庄严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国家的盾牌”(shield of the na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义相似,都是指那些保护国家的重要人物。
“干城之将”这个词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对英雄人物的一种崇高赞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魅力。
纠纠武夫,公侯干城。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孔子之孙子思在卫国向卫侯推荐苟变为将,说苟变可以指挥五百辆战车。但卫侯说此人为吏时曾吃人两个鸡蛋,不可用。子思说,圣人用人如同木匠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取所短,像几抱粗的梓木,不能因为一寸朽烂便舍弃不用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