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3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39:35
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是的一所著名综合性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之一。该校历史悠久,学术实力雄厚,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合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山东大学。在语言中,其名称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其历史和传统的延续。
山东大学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对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山东乃至全国,山东大学都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学术机构。
提到山东大学,可能会联想到严谨的学术氛围、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优秀的教育质量。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术成就的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山东大学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学术殿堂。我曾有幸参加过一次山东大学的学术讲座,那里的学术氛围和学者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山东大学比作知识的灯塔,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
山东大学,知识的灯塔, 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 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 在这里,梦想得以启航。
提到山东大学,可能会联想到其古朴的校园建筑、绿树成荫的校园环境和学子们勤奋学*的场景。这些视觉元素可以与宁静的校园音乐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学术和宁静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山东大学这样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享有类似的声誉和地位。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都是各自国家乃至世界的学术重镇。
山东大学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教育机构,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教育传统和学术成就。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