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4:36
词汇“意根”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没有明确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在**术语中,“意根”指的是六根之一,即意识之根,与眼、耳、鼻、舌、身五根并列,是感知和认知的来源之一。在这里,“意”指的是意识,“根”指的是根源或基础。
在语境中,“意根”用于解释人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深层的思考或内心的感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哲学或心理学时。
“意根”作为术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哲学和经典。在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主要局限于**文化和学术讨论。
在**文化中,“意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被心理学家或哲学家用来探讨人的内在世界。
对于熟悉**文化的人来说,“意根”可能引发一种深邃和神秘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内心的探索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或学术讨论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意根”来表达深层的思考和内心的感知,例如:“在静谧的夜晚,意根如水,流淌着无尽的思绪。”
由于“意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可能引发关于内心世界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如宁静的禅修场景或深邃的冥想音乐。
在其他语言中,如梵语或巴利语,也有类似的概念,如“mano-indriya”,意为意识之根。
“意根”作为一个*术语,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在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和认知过程时,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1.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2.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