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6:41
“令人切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让人咬牙切齿,形容非常愤怒或痛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不满和憎恨。
“令人切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发生显著的演变。
在文化中,“令人切齿”常用于强调道德评价和社会正义。在社会不公或道德败坏的中,这个成语可以帮助表达公众的愤怒和不满。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愤怒和憎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违背道德和正义的行为,激发我对这些行为的批判和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些不公正的**,当时我感到非常愤怒,觉得这些行为“令人切齿”。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背叛,如寒冬的利刃,令人切齿,冻结了所有的信任。”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愤怒的面孔和紧咬的牙齿。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咬牙切齿的声音,或者是表达愤怒的咆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ke one's blood boil”或“make one's teeth grin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愤怒和憎恨的情感。
“令人切齿”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工具,能够准确传达强烈的愤怒和憎恨。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增强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此外久办洋务的周家楣、李凤苞、马建忠、盛宣怀,亦无不~。
1.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
4.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