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2:55
词汇“唾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基本定义和语境分析如下:
“唾视”字面意思是指用唾液吐在某人或某物上,并加以轻蔑的目光。这个动作通常表达极度的蔑视和不屑,是一种极具侮辱性的行为。
“唾视”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唾”指的是唾液,而“视”则是目光。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评价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唾视”这种行为被视为极端的不尊重和侮辱,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
“唾视”这个词汇给人带来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愤怒、厌恶和羞辱。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冲突、不公和道德败坏的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直接使用“唾视”这个词汇,因为它过于激烈和直接。通常,人们会用更委婉或间接的方式表达类似的不满或不屑。
在创作中,可以将“唾视”这个词汇用于描绘极端的情感冲突,例如在戏剧或小说中,一个角色对另一个角色的极端厌恶可以通过“唾视”这个动作来表现。
结合视觉和听觉,可以想象一个人吐唾沫并投以轻蔑目光的场景,这种行为通常伴随着厌恶的声音和表情。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极端蔑视的行为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情感和意图是相似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动作可能包括吐舌头或做出不屑的手势。
“唾视”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不常直接使用,但它反映了人类情感中的一个极端——对某人或某事的极度不屑和蔑视。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评价。
1.
【唾】
(形声。从口,垂声。本义:口液,唾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唾,口液也。 、 《素问》-脾为涎,肾为唾。 、 唐·杜甫《醉歌行》-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
【组词】
唾腺、 唾沫星、 唾盂、 唾壶
吐唾沫。
【引证】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顾而唾。
【组词】
唾面、 唾背、 唾脡、 唾涕、 唾掌;唾手;唾玉
2.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