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4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44:49
听众:指在演讲、音乐会、广播、电视节目等场合中,聆听讲话或表演的人。字面意思是指那些倾听的人,通常是指一群人,而不是单独的个体。
听众一词源于古英语的“hlysnende”,意为“倾听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audience”,在中文中对应为“听众”。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听众的角色和期望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听众被期望保持安静和尊重,而在其他文化中,听众可能更积极参与和互动。
听众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安静、专注和共鸣。它也可能引发对公共演讲或表演的紧张感,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在听众面前讲话或表演的人。
在大学期间,我曾作为听众参加过多次讲座和研讨会,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和吸收信息。
在诗歌中,可以将“听众”比喻为沉默的见证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成长。
想象一个大型音乐厅,灯光昏暗,听众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待着音乐会的开始。这种场景可以带来一种期待和宁静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听众”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班牙语中,“audiencia”一词不仅指听众,还可以指法庭的听证会。
听众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涉及到沟通的接收方,还涉及到文化、情感和创造性的表达。理解听众的角色和期望,对于提高沟通效果和增强表达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