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2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24:17
搏动:指心脏或其他器官有规律的跳动或振动。字面意思是指有节奏的跳动,常用来描述心脏的跳动,也可以用来描述其他有规律的振动现象。
同义词:跳动、振动、悸动
反义词:静止、停滞
搏动一词源自汉语,由“搏”和“动”两个字组成。“搏”字原意为用力击打,“动”字表示。结合在一起,搏动形容有规律的、有力的,特别是指心脏的跳动。
在文化中,搏动常被用来象征生命力和活力。在医学领域,搏动是评估心脏健康的重要指标。在文学和艺术中,搏动可以象征情感的强烈或生命的脉动。
搏动给人以生命力和活力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健康、活力和生命的连续性。在紧张或激动的情境下,搏动可能引起心跳加速的体验,增强情感的强度。
在日常生活中,搏动常用于描述自己的生理感受,如在紧张或兴奋时感受到的心跳加速。在医疗场景中,搏动是医生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诗歌:
在寂静的夜里,
心脏的搏动,
如同远方的鼓声,
唤醒沉睡的灵魂。
故事:
她闭上眼睛,深呼吸,感受着心脏的搏动。每一次跳动都像是时间的脉搏,提醒她生命的珍贵。
在不同语言中,搏动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常用“pulsate”或“throb”来描述类似的动态。这些词汇在语义上与搏动相似,但可能带有不同的文化或情感色彩。
搏动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动态感的词汇,它在文学、医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搏动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生命力和情感强度方面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搏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
【搏】
(形声。从手,尃(fū)声。本义:搏斗,对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搏,索持也。 、 《广雅》-搏,击也。 、 《谷梁传·僖公元年》-屏左右而相搏。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博。 、 《礼记·儒行》。疏:“以脚取之为攫,以翼击之为搏。”-鸷虫攫博。 、 《庄子·逍遥游》-搏扶摇羊角而上者。 、 《史记·卫将军骠骑传》-搏战获王。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