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9:10
搏击:字面意思是指通过身体力量进行的激烈对抗,通常涉及拳击、踢击等动作。基本含义是指在体育、武术或其他形式的对抗中,双方通过身体的直接接触进行攻击和防御。
搏击一词源于汉语,由“搏”和“击”两个字组成。“搏”字意味着奋力抓住或对抗,“击”字意味着打击或攻击。在古代汉语中,搏击多用于描述军事或武术中的对抗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包括体育比赛和日常生活中的竞争和争论。
在许多文化中,搏击被视为一种展示力量、技巧和勇气的活动。例如,拳击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一种体育和娱乐形式。在东方文化中,武术如散打和跆拳道也强调搏击技巧和精神修养。
搏击往往让人联想到力量、激情和决心。它激发人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挑战的勇气。在情感上,搏击可以唤起观众的紧张、兴奋和敬佩。
个人经历中,搏击可能与观看拳击比赛、参与武术训练或见证激烈争论有关。例如,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两个亲戚因为政治观点而进行了激烈的搏击式争论。
在诗歌中,搏击可以被用来象征内心的斗争或生活中的挑战:
在生活的擂台上, 我与困境搏击, 每一拳,每一踢, 都是对命运的抗争。
搏击的视觉联想包括拳击手的动作、擂台上的灯光和观众的欢呼。听觉联想则包括拳击手套击打沙袋的声音、裁判的口令和观众的呐喊。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搏击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通过身体力量进行的对抗——是普遍的。例如,英语中的“combat”和“fight”都可以指搏击。
搏击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涵盖了体育和武术中的身体对抗,还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形式的竞争和争论。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能够生动地传达激烈对抗和斗争的意象。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搏击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并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搏】
(形声。从手,尃(fū)声。本义:搏斗,对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搏,索持也。 、 《广雅》-搏,击也。 、 《谷梁传·僖公元年》-屏左右而相搏。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博。 、 《礼记·儒行》。疏:“以脚取之为攫,以翼击之为搏。”-鸷虫攫博。 、 《庄子·逍遥游》-搏扶摇羊角而上者。 、 《史记·卫将军骠骑传》-搏战获王。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2.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