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1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18:33
[槁木] 的字面意思是指枯萎的树木,即已经失去生命力、干枯的树木。基本含义通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状态极其衰败、无生气。
“槁木”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槁(gǎo)意为枯萎,木即树木。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有“槁木之枝”等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比喻意义逐渐丰富,成为形容衰败、无生气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槁木”常与“死灰”并提,形成“槁木死灰”的成语,比喻心情冷淡,对事物无动于衷。这种表达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视。
“槁木”给人以衰败、凄凉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荒凉、无助的景象。在心理上,它可能引发对生命脆弱性和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徒步旅行中看到一片被山火摧毁的森林,到处都是槁木,那一刻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脆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槁木之下,岁月无声,风过处,唯余叹息。”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一片枯萎的森林,树木干枯,枝叶凋零。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吹过枯枝的声音,沙沙作响,增添凄凉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eadwood”,指无用的、枯死的树木,也常用来比喻组织中的无用人员。
通过对“槁木”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深层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槁】
(形声。从木,高声。本义:草木枯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槀,木枯也。 、 《易·说卦传》-离为科上槁。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 、 《荀子·劝学》-虽有槁暴。 、 《楚辞·九叹·远逝》-草木摇落,时槁悴兮。 、 《孟子·梁惠王上》-则苗槁矣。 、 《荀子·王霸》-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 《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史记·礼书》。索隐:“干叶也。”-举若振槁。
【组词】
槁干、 槁腐、 槁败、 槁落、 败槁布地;槁箨、 槁枲
2.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