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6:12
“公班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方机构的一种形式。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公共的办公场所”,通常指的是官方的行政机构,如衙门、官署等。
在文学作品中,“公班衙”常用来描绘古代官场的场景,如官员办公、审理案件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法律相关的专业领域,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公班衙”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的“公”指公共的、官方的,“班”指办公、工作,“衙”则是指官方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描述古代官场或历史文献中仍然常见。
在古代**,公班衙是权力和法律的象征,代表着官方的权威和秩序。它在社会管理、法律执行和民间纠纷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提到“公班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场的严肃、庄重,以及官员的权威和责任。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历史感和权威感。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公班衙”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场的运作和法律制度。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场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公班衙前,石狮威严,
官员出入,文书繁忙。
百姓诉苦,法官断案,
历史长河,衙门永存。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公班衙门前,石狮威严,官员们忙碌地进出,百姓们在门外等待。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或笛子,营造出一种古代**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官方机构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如英国的“Court”或法国的“Parlement”,但它们都代表着官方的权威和法律的执行。
“公班衙”这个词汇在理解古代官场和法律制度方面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班】
(会意。从玨,从刀。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
分瑞玉。瑞玉是古代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各执其一以为信。
【引证】
《说文》-班,分瑞玉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组词】
班瑞
3.
【衙】
(形声。从行,吾声。(yú)本义:列队行进的样子)。
旧时官署之称。
【引证】
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 、 《广韵》-衙,衙府也。 、 《陔余丛考》-衙门,本牙门之讹,《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雅门。 、 《北齐书·宋世良传》-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
【组词】
衙头、 衙职、 衙庭、 衙堂、 衙里、 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