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9:34
词汇“履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履綦”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履綦”字面意思是指鞋带或鞋上的装饰物。其中,“履”指的是鞋子,“綦”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鞋带或鞋上的装饰。
由于“履綦”是一个古雅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用以描述古代服饰的细节。在专业领域,如古代服饰研究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提及“履綦”。
“履綦”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履”一直指鞋子,而“綦”在古代有多种含义,包括鞋带、绳索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履綦”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鞋带”等更为通俗的词汇。
在古代**,服饰细节如“履綦”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贵族和官员的鞋子往往装饰华丽,鞋带也可能是金丝银线绣制,以显示其尊贵身份。
“履綦”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联想到古代贵族的服饰和生活方式,带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由于“履綦”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学*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履綦”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文献。
在创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诗歌时,可以使用“履綦”来增添文学作品的历史氛围,如:“她轻轻踏过青石板,履綦上的金丝在月光下闪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贵族穿着华丽鞋子的画面,鞋带上的装饰细节清晰可见。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音乐,与“履綦”所代表的贵族生活相呼应。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服饰细节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欧洲中世纪的贵族鞋饰。
“履綦”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古代服饰文化的信息,对于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增强文化素养。
1.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2.
【綦】
(形声。从糸,其声。糸(mì),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苍灰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綥,帛苍艾色。 、 《诗·郑风·出其东门》。传:“苍艾色女服也。”-缟衣綦巾。 、 《书·顾命》-四人綦弁。 、 《礼记·玉藻》-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组词】
綦巾、 綦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