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5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58:11
词汇“析珪判野”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析珪判野”字面意思是通过分析玉器的纹理来判断田野的状况。这个成语比喻通过细微的迹象或表面现象来判断事物的本质或内在情况。
“析珪判野”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原指通过玉器的纹理来判断田地的肥沃程度,后来引申为通过细微迹象判断事物本质的能力。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人对智慧和洞察力的推崇。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慧、深邃和细致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一种通过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美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能够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本质的人,如优秀的分析师或侦探。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析珪判野识真金,见微知著显智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智者在仔细观察一块玉石,通过其纹理推断出更深层次的信息。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意为从字里行间读出更深层次的意思。
“析珪判野”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智慧的追求,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要注重细节,善于从表面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1.
【析】
(会意。从木,从斤。用斧子劈开木头。本义:劈,劈木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析,破木也。 、 《声类》-析,劈也。 、 《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 明·方孝孺《双桂轩铭》-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
【组词】
析木、 析薪
2. 【珪】 ①。
3.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4.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