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9:2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9:29:30
“析疑匡谬”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析、疑、匡、谬。字面意思分别是:
基本含义是分析和解决疑问,纠正错误。这个成语强调通过深入分析来澄清疑惑,并通过纠正错误来达到正确的理解或行为。
在文学中,“析疑匡谬”常用于描述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正确解读。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法律、学术研究等,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严谨的思考和论证过程。
“析疑匡谬”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含义逐渐固定下来。
在**传统文化中,析疑匡谬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态度。它体现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错误的纠正,是儒家文化中“明辨是非”的具体体现。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理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深入思考和细致分析的场景,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
在学术研究中,我经常需要析疑匡谬,确保我的研究结论准确无误。这种严谨的态度帮助我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诗歌中,可以将“析疑匡谬”融入到对真理追求的描述中: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析疑匡谬,
追寻那永恒的真理之光。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学者在灯下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辩论会上严谨的论证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arify doubts and correct errors”,但“析疑匡谬”作为一个成语,其内涵更为丰富,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析疑匡谬”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真理和正确性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加严谨和深入地思考问题。
惜李集无有斐然继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订之,芟柞繁芜,补增阙略,析疑匡谬,频有更定。
1.
【析】
(会意。从木,从斤。用斧子劈开木头。本义:劈,劈木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析,破木也。 、 《声类》-析,劈也。 、 《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 明·方孝孺《双桂轩铭》-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
【组词】
析木、 析薪
2.
【疑】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
3.
【匡】
(形声。从匚(fāng),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筐”的古字。容器名。
【引证】
《说文》-匡,饭器,也。 、 《诗·小雅·楚茨》-既齐既稷,既匡既勑。 、 《礼记·檀弓》-蚕则绩而蟹有匡。
4.
【谬】
(形声。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谬,狂者之妄言也。 、 礼记·中庸》-考之三王而不谬。 、 《庄子》-天下悦之以谬悠之说。 、 《庄子·庚桑楚》-解心之谬。 、 《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园喜以谬赏。 、 《荀子·儒效》-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谬戾、 谬谈、 谬举、 谬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