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7:36
“听闻”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听觉获取信息或消息。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别人的讲述或传播得知某事,通常不是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正式程度,例如“传闻”可能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负面含义,而“听说”则更为中性。
“听闻”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和《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相对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听闻”常与“道听途说”相联系,强调信息的不可靠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的普及,“听闻”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但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受到挑战。
“听闻”一词可能引发人们对信息来源的怀疑和对事实的探究欲望。它也可能唤起对过去通过口口相传方式获取知识的怀旧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通过听闻来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但我会谨慎对待这些信息,直到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在诗歌中,可以将“听闻”融入描述一种通过声音传递的神秘感:
在夜的静谧中,听闻风的低语,
穿越时空的界限,带来远方的消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市集的画面,人们围坐在一起,听着一个说书人讲述远方的故事。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在传递着遥远的信息。
在英语中,“听闻”可以对应为“hear of”或“hearsay”,但“hearsay”更多指未经证实的传闻,而“hear of”则更为中性,表示得知某事。
“听闻”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还能增进对信息传播和语言表达的深刻认识。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