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3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34:21
利令智昏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利益使人失去理智”。其中,“利”指的是利益、好处,“令”是使、让的意思,“智”指理智、智慧,“昏”则是昏迷、失去的意思。整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贪图利益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和理智。
在文学作品中,利令智昏 常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商业伦理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利益冲突和道德决策的问题。
利令智昏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利,令智昏也。”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用来描述人因为利益而失去理智的情况,至今其基本含义没有太大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义利之辨”,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利令智昏** 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在面对利益时应该保持道德和理智的期望。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批评和警示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贪图小利而失去大义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这时可以用利令智昏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利令智昏时,人心易迷失。贪图眼前利,长远悔无及。”
想象一个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眼神逐渐失去清明,表情变得贪婪,这种视觉形象可以很好地体现利令智昏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反映了利益可能导致道德沦丧的观点。
利令智昏 是一个有力的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利益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心以利倾,智以势惛。
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能不浩叹!
1.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
3.
【智】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智力强) 同本义。
【引证】
《荀子》引《孟子》-然后智生于忧患。 、 《韩非子·说难》-甚智其子。 、 《墨子·公输》-不可谓智。 、 《三国志·诸葛亮传》-智术浅短。 、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
【组词】
智赛隋何,机强陆贾、 智数
智慧,智谋。
【引证】
《法言·脩身》-智,烛也。 、 《韩非子·显学》-智,性也。 、 《淮南子·俶真》-智者,心之府也。 、 《管子》-四时能变谓之智。 、 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组词】
智着、 才智、 智刃
4.
【惛】
(形声。从心,昏声。“昏”亦兼表字义。本义:糊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惛,不憭也。 、 《广雅·释诂三》-惛,痴也。 、 《战国策·秦策》-皆惛于教。 、 《韩非子·南面》-事有功者必赏,则群臣莫敢饰言以惛主。 、 《晋书·王沉传》-心以利倾,智以势惛。 、 《汉书·刘向传》-臣甚惛焉。 、 《孟子·梁惠王上》-吾惛。
【组词】
惛眊、 惛耄、 惛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