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2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25:10
俘虏:指在战争或冲突中被对方捕获并作为战利品的人,通常失去自由,处于被控制或监禁的状态。
“俘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捕获的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任何被捕获并失去自由的人。
在历史上,俘虏的处理方式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和法律标准。例如,古罗马时期,俘虏可能被卖为奴隶,而在现代,国际法规定了对战俘的人道对待。
“俘虏”一词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如无助、恐惧和束缚。它让人联想到被剥夺自由和尊严的情景。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没有直接与“俘虏”相关的经历,但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电影来理解这一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将“俘虏”比喻为被现代生活压力所困的人:
在都市的丛林里,
我是时间的俘虏,
被无尽的喧嚣和繁忙囚禁。
在不同语言中,“俘虏”有相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captive”或“prisoner of war”,德语中的“Gefangener”,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使用方式。
“俘虏”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战争中的实际状态,也常被用作比喻,表达被某种力量或情感所控制的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一词汇的多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丰富和精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俘】
(形声。从人,孚(fú)声。本义:俘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俘,军所获也。 、 《春秋传》。按,死者取左耳为聝,生者为俘。-以为俘聝。 、 《尔雅》。李注:“囚敌曰俘。”-俘,取也。 、 《左传·宣公二年》-俘二百五十人。
【组词】
生俘、 俘斩、 俘系、 俘执、 俘敌数千
2.
【虏】
(形声。从力,从毌(guàn),虍(hū)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虏,获也。 、 《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献民虏者操右袂。 、 《史记·项羽本纪》-且为所虏。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虏楚将屈匄。 、 《战国策·燕策》-虏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