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1:18
牧放 的字面意思是指将牲畜放牧在草地上,让它们自由吃草。基本含义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放养动物,让它们自行觅食。
“牧放”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牧”指放牧,“放”指放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牧放常与田园诗意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自然和谐与宁静。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牧放更多地出现在农村或偏远地区。
“牧放”这个词常常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广阔的草原和自由的动物。它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平和、放松和愉悦。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一次跟随家人去草原旅游,亲眼见到了牧放的场景,那广阔的草原和自由奔跑的马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牧放”:
牧放的羊群,
在晨曦中轻轻踏过,
草原的每一寸绿意,
都是它们自由的舞台。
想象一幅画面:广阔的草原上,一群羊在悠闲地吃草,远处是连绵的山脉。这样的场景通常伴随着轻柔的风声和偶尔的羊叫声,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在英语中,“牧放”可以对应为“grazing”或“pasturing”。在不同的文化中,牧放的概念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牧放”这个词不仅描述了一种放牧的行为,更承载了人们对自然和谐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并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1.
【牧】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
同本义。
【引证】
《周礼·牧人》-掌牧六牲。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牛曰牧。”-谁扞牧圉。 、 《列子·黄帝》。注:“养禽兽之长也。”-周宣王之牧正。 、 《诗·小雅·无羊》-牧人乃梦。 、 《尔雅》-郊外谓之牧。 、 《汉书·李广苏建传》-使牧羝。 、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郴州荛牧儿。 、
【组词】
牧所、 牧苑、 牧子、 牧夫
2.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