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6:02
词汇“则例”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出现在特定的语境或专业领域中。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则例”的字面意思是指规则的例子或范例,通常用来指代某种标准或规范的具体实例。
在法律领域,“则例”可能指代判例法中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被用作解释和应用法律规则的依据。在文学或教育领域,它可能指代某种写作或教学的范例。
“则例”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则”(规则)和“例”(例子)组成,没有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规则和范例的教育和传承,因此“则例”可能在强调规范性和传统性的语境中出现。
对于学*法律或规则的人来说,“则例”可能带来一种严谨和权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关联到具体和权威的实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则例”这个词,但在学*和工作中,理解和应用则例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创作中,可以将“则例”融入到描述一个严格遵循规则的世界,或者一个完全由则例构建的社会结构的故事中。
视觉上,“则例”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文件或书籍,听觉上可能关联到严肃的讲解或讨论。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recedent”(判例)或“example”(例子),它们在法律和一般语境中都有应用。
“则例”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则例,对于深入学相关领域的知识是必要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的使用场景和含义,有助于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1.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
2.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