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5:12
椎牛歃血(zhuī niú shà xu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杀牛饮血”。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种仪式,即通过杀牛并饮其血来表示誓言的坚定和忠诚。在古代,这种仪式常用于盟誓或结盟,以血为誓,象征着生死与共的决心。
在文学作品中,椎牛歃血常用来描绘古代英雄或武士之间的忠诚和誓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或军事题材的讨论中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古代的盟誓仪式。
同义词:
反义词:
椎牛歃血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盟誓仪式。在古代,人们相信通过饮血可以与神灵或自然界建立联系,因此这种仪式被用来表示誓言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比喻任何坚定不移的誓言或承诺。
在古代社会,椎牛歃血**的仪式常用于军事结盟或重要盟誓,象征着生死与共的决心。这种仪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忠诚和誓言的重视,以及对神灵和自然界的敬畏。
椎牛歃血这个成语给人以庄严和肃穆的感觉,联想到古代英雄的忠诚和牺牲。它唤起了一种对古老传统的尊重和对坚定誓言的敬仰。
在历史小说或影视作品中,我常常看到椎牛歃血的场景,这些场景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让人印象深刻。
在诗歌中,可以将椎牛歃血融入到对古代英雄的赞颂中:
古道西风瘦马,
英雄椎牛歃血。
誓言如铁,
忠诚不灭。
椎牛歃血的场景可以联想到古代战场上,英雄们围坐在一起,杀牛饮血,誓言铿锵。这种场景可以通过古代战争电影或历史纪录片中的相关片段来呈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盟誓仪式也存在,如北欧神话中的“血誓”(Blood Oath),通过饮血来表示誓言的坚定。这些仪式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象征意义,即通过血的联系来表示生死与共的决心。
椎牛歃血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忠诚和誓言的重视,也体现了人类对坚定承诺的普遍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或欲有所剽略,则潜结众誓于神,~,乃出所获者,集而瓜分之。
1.
【椎】
椎骨。
【引证】
《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脊节谓之椎。”-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组词】
胸椎;腰椎
锥(锥属植物)的古称。
【引证】
《集韵》-椎,木名。似栗而小。
2.
【牛】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引证】
《说文》-牛,大牲也。 、 《易·说卦》-坤为子母牛。 、 《左传·昭公五年》-纯离为牛。 、 《礼记·坊记》-东邻杀牛。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牛曰太牢。 、 《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牛田牧田。 、 《乐府诗集·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 唐·白居易《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 、 《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组词】
耕牛、 牛酒、 牛旄、 牛性、 牛埭、 牛领、 牛具、 牛刀、 牛蓑、 牛骥同皂、 牛后、 牛眠地
3.
【歃】
(形声。从欠,杀声。从“欠”表示与口、出气有关。本义:饮,微吸)。
饮。
【引证】
《史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4.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