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7:54
亦作"赤倮"。亦作"赤躶"; 裸露;赤裸裸。
1.
【赤】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赤,南方色也。 、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 《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其色赤。 、 《书·顾命》。郑注:“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赤刀。 、 《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 《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困于赤绂。 、 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日上,正赤如丹。
2.
【裸】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赤身露体)。
同本义。
【引证】
《广雅》-臝,袒也。 、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臝物。 、 《史记·陈丞相世家》-平怒,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 《史记·南越列传》。索隐:“裸,露形也。”-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 、 《汉书·高五王传》。师古曰:“臝者,露形体也。”-或白昼使臝伏。 、 《汉书·江都易王非传》-辄立臝立击鼓。 、 《汉书·董贤传》-臝诊其尸。
【组词】
裸衣、 裸行、 裸戏、 裸形、 裸国、 裸尸、 裸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