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3:29
揎拳裸手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卷起袖子,露出拳头”,形容准备动手打架或做事情时的积极态度和决心。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直接、不加掩饰的行动准备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揎拳裸手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愤怒或决心,如在武侠小说中描述主角准备与敌人决斗的场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准备做某事时的积极态度,或者在争论中准备激烈辩论的状态。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军事,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员或士兵准备投入战斗的状态。
同义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反义词:袖手旁观、畏首畏尾
揎拳裸手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揎”(卷起)、“拳”(拳头)、“裸”(露出)和“手”(手)四个字组成,形象地描述了准备行动的状态。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
在文化中,揎拳裸手 常与勇敢、决心和直接行动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行动和决心的重视,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勇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种不畏艰难、敢于直面问题的态度。在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句的力量和决心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积极应对的情况,如工作中的挑战或个人目标的追求,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准备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揎拳裸手向天际,
不畏风雨勇前行。
心中火焰永不熄,
只为梦想照前程。
视觉上,揎拳裸手 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卷起袖子,露出肌肉,准备行动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紧张的气氛或激昂的音乐,如战斗前的鼓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oll up one's sleeves",意为准备开始工作或面对挑战,但缺乏直接的战斗或冲突的意味。
揎拳裸手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力量感的表达,适用于描述决心和准备行动的状态。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词汇,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性。
1.
【揎】
捋袖露臂。
【引证】
《水浒传》-怎敢在娘子跟前揎衣裸体! 、 龚自珍《书叶机》-叶君则揎臂大呼。
【组词】
揎袖、 揎拳捋袖,揎拳裸手,揎拳裸袖(臂)(伸出拳头,捋起袖子一种粗野或准备动武的姿态)
用手掌击。
【引证】
《桃花扇》-难当鸡肋拳揎,拳揎。
【组词】
揎了他一掌
2.
【拳】
(形声。夲义:紧握的手。俗称拳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张之为掌,卷之为拳。”-拳,手也。 、 《吕氏春秋》-鲁君许诺,乃使吏鞟其拳。
【组词】
挥拳;赤手空拳
3.
【裸】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赤身露体)。
同本义。
【引证】
《广雅》-臝,袒也。 、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臝物。 、 《史记·陈丞相世家》-平怒,乃解衣裸而佐刺船。 、 《史记·南越列传》。索隐:“裸,露形也。”-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 、 《汉书·高五王传》。师古曰:“臝者,露形体也。”-或白昼使臝伏。 、 《汉书·江都易王非传》-辄立臝立击鼓。 、 《汉书·董贤传》-臝诊其尸。
【组词】
裸衣、 裸行、 裸戏、 裸形、 裸国、 裸尸、 裸袒
4.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