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5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52:37
词汇“[摇相应和]”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短语,它看起来像是由几个词汇组合而成的,但并没有明确的意思。因此,我将尝试从这些词汇的单个字面意思出发,进行分析和探讨。
由于“[摇相应和]”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或短语,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需要创造性的解释。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被用来形容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如“风摇树相,应和着鸟鸣”。
由于“[摇相应和]”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在中华文化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事物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因此,“[摇相应和]”可以被理解为追求这种和谐状态的一种表达。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和谐景象,如风吹动树叶,鸟儿鸣叫,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词汇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配合,或者自然界中的和谐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星辰摇相应和,编织着宇宙的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风吹动着树枝,树叶轻轻摇曳,与远处传来的鸟鸣声相呼应,形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和谐与协调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虽然“[摇相应和]”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但通过对单个字面意思的分析和创造性的组合,我们可以理解它可能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种创造性的思考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且郑成功出没闽、浙,奉其伪号,遥相应和,声势颇张。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3.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4. 【和】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