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8:3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8:33:47
“思潮起伏”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思想潮流或观念的波动和变化。它通常用来描述在某一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观点或文化趋势的波动,有时是突然的,有时是渐进的。
在文学中,“思潮起伏”可能用来描述一个时代或一个群体的思想动态,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思潮起伏,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思想波动”或“观念变化”则更为常见。
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历史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或文化变迁。
同义词:思想波动、观念变迁、思潮涌动 反义词:思想稳定、观念固化、思潮平静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思想波动”更侧重于思想的动态变化,而“思潮起伏”则更强调这种变化的广泛性和影响力。
“思潮起伏”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相对较新,主要是在近现代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加速而逐渐流行起来。它结合了“思潮”和“起伏”两个词汇,前者指思想潮流,后者指波动变化。
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思潮的起伏尤为明显,从传统的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兴起,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都体现了思潮的起伏。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和多变的,它让我联想到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类思想的深邃。它影响我对社会变迁和个体思想动态的理解和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关于社会思潮的讨论,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思潮起伏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思潮起伏的海洋里,每一朵浪花都是新的思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海浪的画面,象征思潮的起伏;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多变的乐曲,象征思想的波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luctuations in intellectual trends”或“shifts in ideological current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思潮起伏”这个词汇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理解社会和文化的动态变化,也让我在表达这些复杂现象时有了更多的词汇选择。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1.
【思】
多胡须的样子
【组词】
于思
2.
【潮】
(形声。从水,朝声。本义:海水的涨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潮,水朝宗于海。 、 《春秋·元命苞》-牛女为江潮。 、 《初学记卷六水》-水朝夕而至曰潮。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
【组词】
大潮,小潮;低潮;退潮;落潮
3.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
4.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