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8:38
词汇“杖节把钺”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似乎是一个组合词,由“杖”、“节”、“把”和“钺”四个字组成。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综合来看,“杖节把钺”可能指的是手持杖和钺,象征权威或军事指挥。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古代文献或历史描述中出现,用以描述古代官员或军事领袖的形象。
这个词汇的词源不明确,可能是后人为了描述特定形象而创造的组合词。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组合词并不少见,用以表达特定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杖和钺都是权力的象征。杖代表文官的权威,钺则代表武将的威严。因此,“杖节把钺”可能用来描述一个既有文官权威又有武将威严的人物。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古老、庄严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权威。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可能在一些历史小说或戏剧创作中,用以塑造特定的历史人物形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杖节把钺,立于城头,
风卷战旗,声震九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将军手持杖和钺,站在战场上,给人一种威严和力量的视觉感受。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象征性物品也有,如权杖、王冠等,但“杖节把钺”这个特定的组合在中文中较为独特。
“杖节把钺”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权威和威严的象征。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理解力。
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
1.
【杖】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杖,持也。 、 《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 《汉书·韩信传》-杖剑从之。 、 《汉书·武帝纪》-杖斧。
【组词】
杖斧、 杖楫、 杖斧之臣、 杖策、 杖节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3.
【把】
柄。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
【引证】
《礼记·曲礼上》。注:“弣把中。”释文:“把,手执处也。”-左手承弣。 、 《文选·潘岳·射雉赋》-戾翳旋把。
【组词】
茶壶把儿;印把子
植物上支持着一个或多个叶片、花朵或果实的部分。
【引证】
《淮南子·缪称》-无把之枝。
【组词】
花把儿;梨把儿
4.
【钺】
(戉,形声。本义: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戉,大斧也。 、 《书·牧誓》。传引《六韬》:“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戉,经传皆以铖为之。”-王左杖黄戉。 、 《说文》。伟借为戉。-钺,车銮声也。 、 《书·顾命》-一人冕执钺。 、 张衡《东京赋》-授铖四七。 、 《汉书·李广苏建传》-斧钺汤镬。 、
【组词】
钺钺、 钺斧、 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