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5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51:32
养济(yǎng j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供养和救济。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指的是对贫困者、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
养济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养”字最初指供养、养育,而“济”字则有救济、帮助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养济”一词,专门指对弱势群体的供养和救济。
在**传统文化中,养济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互助精神。在现代社会,养济政策和实践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高社会整体的福祉。
养济这个词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社会的关爱和互助。在个人层面,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在个人生活中,养济可能体现在对亲友的帮助,或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和关怀。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养济”来表达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春风拂面暖人心,
养济之手抚孤贫。
世间温情如细雨,
润物无声化寒冰。
养济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的画面,如志愿者在养老院陪伴老人,或者慈善机构为贫困儿童提供食物和教育。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起慈善活动的宣传视频中的温馨音乐和感人故事。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和概念也存在,如英语中的“charity”和“welfare”,它们都涉及到对弱势群体的援助和照顾。
养济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社会互助和人文关怀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养济”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福利和慈善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
【养】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供养,奉养;抚育。
【引证】
《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养,供养也。 、 《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 《荀子·礼论》-殳能生之不能养之。 、 《韩非子·五蠹》-养不亏。 、 、 《韩非子·五蠹》-不食力而养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养公姥。 、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归养。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养父母。
【组词】
养娇囡、 养家人、 养济院
2.
【济】
渡过水流。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济乎江湖。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济河,围令狐。 、 唐·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组词】
同舟共济;济胜之具、 济水、 济涉、 济运
帮助;救助。
【引证】
欧阳修《朋党论》-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 《晋书·何攀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济师来攻。
【组词】
济人利物;济拔、 济惠、 济物、 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