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8: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8:55
“得人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获得人们的内心支持或喜爱。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能够赢得大众的认同和喜爱,或者在政治、社会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支持。
在文学作品中,“得人心”常用来描述正面人物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他的慷慨和正义感得人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随意,如“这家餐厅的菜品得人心”。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它可能用来分析领导者的支持度或政策的受欢迎程度。
同义词中,“受欢迎”强调的是广泛的接受和喜爱,而“受支持”则更多指在行动或决策上的赞同。反义词“失人心”则指失去人们的支持和喜爱。
“得人心”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更加广泛和灵活。
在**文化中,“得人心”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民本”理念相契合,强调领导者或政策应以民心为依归。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用于评价政治人物或社会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得人心”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和谐、团结和成功的场景。它鼓励人们追求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团队项目中担任领导角色,通过倾听和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最终我们的项目得人心,取得了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开得人心,岁月静好,共此生。”
视觉上,“得人心”可能让人联想到和谐的社区景象,人们欢笑聚集。听觉上,可能是欢快的音乐或人群的掌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n the hearts”或“gain popular suppor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获得人们的喜爱和支持。
“得人心”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寻求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1.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