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1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10:59
“干父之蛊”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字面意思是“继承父亲的错误或不良影响”,比喻继承了前人的不良作风或恶*。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思进取、沿袭旧的人。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继承了家族的不良传统或惯。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可能用来分析家族或组织内部的负面传承。
“干父之蛊”最初出现在《左传》中,描述的是继承父亲的不良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继承不良传统的典型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深厚,因此“干父之蛊”这样的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家族传统的重视和对不良传统的批判。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需要摆脱旧有的束缚,追求新的发展。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示自己或他人,不要盲目继承不良*惯或思维模式,要有创新和改变的勇气。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不愿干父之蛊,我愿破茧成蝶,飞向自由的天空。”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年轻人站在旧屋前,背后是陈旧的家具,前方是广阔的天空,象征着摆脱旧*,追求新生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继承家族的诅咒”(inherit the family cur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了继承不良传统的概念。
“干父之蛊”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张力,提醒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创新和改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
我看大人还不如‘~’,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父】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本义:父亲)。 同本义。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蛊】
(会意。从虫,从皿。本义: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
同 本 义。
【引证】
《说文》-蛊,腹中虫也。 、 《周礼·秋官·庶氏》-掌除毒蛊。
【组词】
蛊慝、 蛊证、 蛊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