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7:02
干犯: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侵犯、触犯或违反法律、规则、道德等。它强调的是对某种规范或界限的直接侵犯行为。
干犯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干”有触犯、侵犯的意思,“犯”则是违反、犯罪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固定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违反上。
在**传统文化中,干犯常常与对权威的挑战联系在一起,如干犯皇权、干犯天条等,这些表达都强调了对既定秩序的破坏。
干犯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到对规则的破坏和对他人权益的侵犯。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律制裁、道德谴责或是社会排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到某人因干犯法律而受到惩罚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干犯”用于描述一种内心的挣扎或对传统的挑战:
在古老的石碑前,我干犯了沉默的誓言, 用颤抖的笔尖,书写着叛逆的诗篇。
干犯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场景,法官的锤声,或是监狱的铁窗,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都与法律的制裁和惩罚相关。
在英语中,与“干犯”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infringe”或“violate”,它们在法律和道德语境中都有类似的用法。
干犯这个词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还暗示了可能的后果和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传达准确的信息和情感至关重要。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