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0:02
干燥无味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缺乏水分和味道,通常用来形容食物、气候或文本等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基本含义是指某物或某情况单调、乏味,不具有吸引力或刺激性。
“干燥无味”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直接表达了缺乏水分和味道的概念,其词源较为直观,没有复杂的演变过程。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多地使用“枯燥”或“乏味”等词汇。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多样性和刺激,因此“干燥无味”这个词汇常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创新和趣味的事物。在教育、娱乐和商业等领域,避免内容的“干燥无味”是吸引受众的关键。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无聊、厌倦和缺乏活力。它可能影响人们的思维,使他们在面对“干燥无味”的事物时感到疲惫和不愿意投入。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讲座和会议,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让人感觉“干燥无味”,难以保持兴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生活如沙漠,干燥无味,渴望一场甘霖,唤醒沉睡的心灵。”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干旱的沙漠,没有生机;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单调重复的旋律,传达出“干燥无味”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y and dull”或“bor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
“干燥无味”这个词汇在描述缺乏趣味和吸引力的事物时非常有用。了解其用法和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感受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中,避免内容的“干燥无味”是提高效率和吸引力的关键。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味】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味,滋味也。 、 《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 、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 、 《吕氏春秋·察今》-一镬之味。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其味皆苦。 、 、
【组词】
味如嚼蜡、 入味、 味口、 味欲、 口味